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app2();

read2();随着影视剧《忠烈杨家将》的热播,杨业为国尽忠、战死沙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

但事实是,杨业本是北汉将领,很受刘崇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然而杨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杨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杨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杨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投降以后,杨继业还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汉主刘继元之外,马峰、郭万超等四人受的封赏最重,杨业根本靠不上边,所以都未在记录之列。归宋三个月后,因为要被派往边防前线,才有了对他的所谓厚赐。宋朝的用人之计是密赏,跟今天企业的密薪制相似,赏了些什么,赏了多少,别人无从知晓。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两相比较,天壤之别。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  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

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武将决定朝廷的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他精心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杨业生于哪年,就和北汉王国一样扑朔迷离,即便他是将门之子,在后世名头又那么响亮,竟也没有明确记载。他原名叫杨重贵,曾用名刘继业,戏剧中喜欢叫他杨继业,实际上是拼爹拼出来的名字,比杨业拉风多了。

杨重贵喜欢打猎。由于他的骑射本领一流,加上打猎时又比较讲套路,每次围猎的收获总比别人多好几倍。对此,杨重贵并不满足,反而对着自己的随从们说:"我将来一定会当将军的,到时候我要带着你们,像今日打猎一样比别人战果更丰硕!"

当杨重贵到了弱冠之年,北汉主刘崇注意到了这个有勇有谋且忠义无双的小伙子,就将其收至膝下,并为其改名刘继业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三年,经过数年的厉兵秣马,宋军再度北征。

按照赵光义的部署,征辽大军分东、中、西三路。东路军以曹彬为首,以十万宋军主力,声称直取幽州,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牵制辽军主力,为中、西两路的进军打掩护。

中路军的统帅是田重进,领兵出太行山谷飞狐口,直取蔚州;西路军则夺云、寰、应、朔等州,统帅自然是潘美。杨业作为副帅,也随军出征。

起初,皇帝制定的作战计划执行得还算顺利。东路军的统帅曹彬,是与潘美齐名的宋朝名将,宋朝平定南方就是靠这俩人。在曹彬的指挥下,东路军一直吊着辽军主力,而中、西两路则趁机进军,攻城略地,形势一片大好。

眼见中、西两路战功累累,而自己身为主力却寸功未立,东路军诸将心里失衡了,纷纷要求主帅曹彬领军进攻。

按说身为一军之主,这仗怎么打理应曹彬说了算。但面对众将请战,曹彬居然“不能制”,只得在众将怂恿下率军出击,裹粮前进。

广袤的华北平原,一如草原一般一望无际。在这种地形里,辽军骑兵的机动性被发挥到极致,前出的宋军很快粮道被断。

宋对辽,以步制骑,跑得没人家快,欲战抓不住人家主力,欲退又免不了被对方骚扰,军中无粮,雪上加霜。终于,岐沟关一战,十万宋军主力一战崩溃。

失去东路军压场,作为偏师的宋军中、西两路显然打不过辽军主力。

如今败局已定,赵光义痛心疾首,不得不下令让中、西两路军队放弃已占领的城市,班师回国。他特别叮嘱西路军潘美,将云、寰、应、朔四州百姓迁回关内。

这人怎么撤,西路军副帅杨业率先发言: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杨业所说的,是一个调虎离山之计:撤民从最远的云州开始,而宋军则攻打东边的应州吸引辽军主力,由此让开西边云州—寰州—朔州的道路,正好让百姓撤离。四州百姓全撤不现实,但撤走三个州的百姓,还是可以一拼的。

杨业话音刚落,一个声音便表示反对。

说话的不是主帅潘美,而是监军王侁。

王侁,是一个很有来头的人。其父王朴,是五代后周名臣,是周世宗柴荣的臂膀。这人有多牛?宋太祖赵匡胤曾说:“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言外之意,要是王朴还活着,天下轮不到赵家人来坐。

有着这样的家世背景,王侁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加上他与赵家兄弟关系一直很铁,所以被视为亲信。王侁本人也很有能力,在太祖、太宗二朝立过很多功,是那种既听话,又会办事的“人才”。

但这人有一点不好,“性刚愎”,很自以为是,作为皇帝的眼线,又十分多疑。

某次,王侁送还辽国使臣来到边境,捕风捉影地打报告说边境主帅的亲兵有很多与“境外人士”勾结,建议全换新的来。赵光义闻此便派了一批内地的士兵前去替换。然而那些亲兵听说要被人替换,大多不愿意。于是王侁便找了其中几个领头的,杀了。这才完成换防。

这手段也够狠辣的。

此次雍熙北伐,王侁作为监军随军出征。听到杨业的方案,当即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奇葩:“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

按王侁的意见,杨业出了雁门关应直接北上去寰州,与辽军决战才是,不然就是“畏懦”。

杨业据理力争:“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王侁笑了笑:“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此话一出,便戳中了杨业的命门。

你不是号称“无敌”吗?不是很能打吗?怎么今天却不敢与辽军交锋了?难道你有二心?

怀疑一个降将的忠诚,这是对降将最大的打击。

杨业一听这话,便知再争无用,谁让这“无敌”的名号,得自太原呢?“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现在你既然说我怕死,那我就只能去死了!

监军逼死人,宋朝之前不是没有过。

昔日安史之乱,监军边令诚勒令高仙芝、封常青出潼关迎敌。二人不从,边令诚斩之,全军大呼“冤枉”。之后哥舒翰继之,不得已大哭出战。

此时的杨业,心里当作何感想呢?


页面连接:http://www.nskyin.com/view_0_n3k38/3k8zk837.html

笔趣阁5200 棉花糖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宝书网炫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