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一九三四年年底,是交通站最为艰苦的时候。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离开了江西和福建。江西和福建两地的老百姓不但完全失去了红军的消息,而且遭受了敌人的报复和反扑。交通站不但失去了和上级组织的联系,而且一些人开始对革命产生了动摇。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同志,有了离开交通站,离开组织的想法。田阿七一边组织大家学习,一边努力打听红军的动向。

李知乐作为外界联络员,打听各种外部消息,并且做好大家的掩护工作。在当时福建的官方,不断地散布虚假信息,就是想让大家对红军彻底失望。就连所谓的国民政府中央,也发布一些不着边际的虚假新闻。李知乐从报纸上,从小道消息上,得知了不少假消息,就是没有一些真消息。李知乐偶尔从一个四川商人那里得知了一些真消息,知道红军转战云贵,企图进入四川。李知乐不但心安了,而且有了工作热情。

李知乐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田阿七,田阿七组织大家学习,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大家。大家知道红军还在,组织没有被消灭后,大家纷纷安心工作起来。李知乐也努力和地方组织取得联系,相互之间沟通情报,打听红军的最新动向。李知乐从一个地方组织的同志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江西红军主力撤退的时候,把一些笨重设备留在了当地。这些机器不但是组织的重要财产,而且是将来组织可能用得上的。李知乐决定组织大家把这些东西运回来,秘密保存起来,等将来交回给组织。

因为李知乐的行动没有得到上级组织的同意,只能算是李知乐个人行为。田阿七和交通站不好参与,只好由李知乐以霞浦县普通党员的身份,一个人完成这个任务。田阿七允许李知乐动用交通站的交通工具,允许李知乐把这些设备秘密存放在交通站附近,这已经是田阿七最大的权力和妥协了。

李知乐一个人以寻亲为理由,一路去江西兴国、瑞金一带。李知乐装出一副老实样,说自己家的小弟瞒着家人参加了红军。如今报纸上说红军完了,老父亲急出了病,要他这个哥哥把弟弟带回家。只要不是军队的人,只要不是政府的人,大家都会很同情李知乐。李知乐一路上走走停停,一边打听红军消息,一边寻找设备信息。这些设备不会留在原地,而且不会放在地上,这样只会导致它们早就被敌人拿走了。李知乐怀疑这些设备不是沉江了,就是被红军埋在了地底下。

江西和福建一样,敌人的军队反扑很厉害,不但红军家属没了,就连一些老百姓也遭了殃。江西兴国和瑞金一带,几乎没有成年男性老百姓。许多人家被确定为红军家属之后,被敌人灭门了。后来有人统计过,整个江西人口缺失近三成,兴国、瑞金等地人口缺失近七成,许多村子成为了无人村或者是寡妇村。当地老百姓不敢提及红军,更加不敢和红军有任何关系,甚至于有一些人开始痛恨红军。李知乐不好责怪她们,死了亲人的她们心里真的不好过,骂几句也很正常。

李知乐没有打听到红军的新动向,却从一个老乡那里知道了一些线索。湘江附近的老百姓私下摸河,找到了不少红军遗弃在河里面的武器和装备。他们想发一笔小财的,没想到被国民党的军队,以红军或者是红军家属的名义抓捕或者是枪杀。大量武器和装备成为了军队的战利品。从此老百姓不敢兜卖红军的东西,手里有红军东西的人,生怕惹祸纷纷把东西丢了或者是重新沉江。一个老乡说他亲眼看见一个老乡,把一个奇奇怪怪的东西暗中丢下河。这个东西的样子,李知乐很熟悉,十分像一个机器的重要部件。这样的话,红军撤退留下的机器设备,可能就在这个地方。

李知乐一个人私下打听消息,甚至于冒充一个收废品收旧货的。可是大家都不相信外地人,更加不敢说自己知道红军的东西。李知乐一个人晚上下河找东西,也因为没有具体方位,找不到任何线索。就在李知乐有点灰心的时候,李知乐遇上了一些半大孩子,让李知乐看到了希望。

这些孩子年纪不大,但是不像是一家人,而且口音也是外地的。李知乐跟踪他们,他们不但不反击,而且吓得没有了分寸。一个年纪比较小的,无意之中喊了一句“班长”,彻底暴露了他们的身份。老百姓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叫班长的,乡下更加没有什么班。除了学校和部队,没有什么人称之为班,更加不会有什么班长。这个年纪的孩子,除了学校的班长,就只有军队的最基层长官叫班长了。

孩子们不但口音是江西的,而且都是一些清瘦的孩子,李知乐几乎可以确定他们的身份。但是李知乐还需要确定他们的具体信息,甚至于李知乐想知道这些孩子的来历。李知乐没有吓唬孩子们,刚才那个说活的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闯祸了。其他孩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继续不安地望着李知乐这个外人。一些胆子小的孩子,甚至于想立刻转身逃跑。

这些孩子明显饿极了,才会出来找吃的,才会和李知乐面对面遇上。要是遇上了敌人,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的话,这些孩子就要倒霉了。李知乐看见这些不懂事的孩子,真的为这些孩子们担心。这样的孩子不但不能保护自己,而且还成为大家的拖累和包袱。带着这些孩子行动的话,绝对会影响行军速度,怪不得他们成为了没人管的野孩子。

李知乐虽然不在红军工作,但是内部一些信息之中提到过这些孩子。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是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1933年2月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面党的紧急任务决议》,要求“最大限度的扩大与巩固主力红军,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

1933年5月中旬,在江西宜黄县西南红军总部驻地举行的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上,红军总政治部向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

1933年5月17日,时任中共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王盛荣向少先队发出迅速完成组建“少共国际师“的号召。

1933年5月20日,少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为完全彻底的粉碎四次'围剿',须要更快的完成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少共中央局决定由江西征调四千,福建征调二千,闽赣征调二千,到1933年'八一'节为止,完成'少共国际师'“。

1933年5月23日,少共(青年团)中央局发出指示信,要求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抽调优秀共青团员、少先队队员组成3个军区少年先锋团。

1933年6月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强调必须执行中央局2月8日紧急决议中提出的“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和“动员所有模范营模范赤少队整营整团加入红军“,提出要通过“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彻底实行优待红军条例“、“加紧政治动员“、“采用突击方式以扩大红军“、“有计划的领导和动员赤少模范队整个组织加入红军“等措施,完成“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

1933年6月下旬,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部在瑞金召开了江西、福建、湘赣、粤赣等省和边区的少先队队长联席会议。朱德总司令亲临大会讲话,他分析了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根据地面临第五次“围剿“的严重情况,阐述了动员青少年积极参加“少共国际师“的迫切意义,号召团和少先队的干部、团员和少先队员踊跃参军,用武装上前线的实际行动,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

1933年6月30日,中革军委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为了在“八一“前完成创建“少共国际师“的任务,反“围剿“主战场--中央苏区江西省兴国县长冈模范乡干部“日着草鞋去办公,夜打灯笼访贫农“,深入到广大乡村挨家挨户做宣传发动工作,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组织青少年积极报名参加红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在“八一“前如期完成兵员征集任务。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成立大会在博生(今宁都)县跑马场召开,中央军委会代表王盛荣首先致词,他略述了“少共国际师“成立的意义及任务,并代表中革军委向“少共国际师“授旗。最后,江西省军区政委李富春宣读了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的贺电。自此,集中了3个省少年先锋团的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

1933年9月3日,即第19个国际青年节,经过一段时间紧张训练的“少共国际师“在成立地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大会宣读了周恩来代表中革军委发来的贺电。随后,新任“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作了具有强烈鼓动性的讲话:“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装待发要出征,粉碎敌人'围剿'莫延迟。我们都是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随后,全师官兵高唱《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开赴前线。

1933年6月初,红一方面军部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将小师小团扩编为大师大团。整编后,部队辖第1、第3、第5军团和由12军改编的独立第1团。其中,第1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共9个团;第3军团辖第4、第5、第6师,共9个团;第5军团辖第13、第15、第34师,共9个团。

“少共国际师“组建时,辖第58、第59、第60团,部队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军委会代表王盛荣8月5日在成立大会上宣布:“少共国际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XX军团第XX师(即红5军团),所辖三个团随后也分别改成了第43、第44、第45团。8月15日,红一方面军下达行动任务命令,红15师(少共国际师)为总预备队。

1933年9月4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向军委呈报请示:“拟调萧华任十五师政委,冯(冯文彬)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5月15日,军委电令“少共国际师“(红15师)改隶红1军团领导。

“少共国际师“开赴战场后,官兵们在将军殿、团村、大脑寨、驿前、广昌、石城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仗仗打得残酷壮烈。然而,持续一年多的激烈战斗,部队伤亡严重,由成立时的八九千人锐减至不到三千人。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长征转移到云南扎西。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红军战斗人员锐减,尽管各军团、师、团、营、连的番号依然存在,但是,有的军团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师,有的师的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团,有的连队才几十个人。为了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中革军委决定在组织上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精简机关,充实战斗部队。2月10日,中革高官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签署《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全军进行整编。其中,包括“撤销红军第1军团第15师,人员分别编入红军第1、第2师“。至此,“少共国际师“也就成了历史名词。


页面连接:http://www.nskyin.com/view_0_bkkb8/1188nzz1.html

笔趣阁5200 棉花糖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啃书网宝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