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宁德方言习俗宁德市汉语方言分布情况比较复杂。

根据方言内部的异同,宁德方言属闽海方言群中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区。古田、屏南两县属于闽东南次方言南区;蕉城区和福安、周宁、柘荣、寿宁、福鼎、霞浦等7县(市),属于闽东北次方言区。

闽东方言福州话在南片区可自由交际,北片区各市(县、区)人也能基本听懂福州话。福安话在北片区的周宁、寿宁、柘荣等县可自由交际,蕉城、霞浦、福鼎人也能基本听懂福安话。

闽东方言北片区各县(市)没有像福州话韵母那样的变韵现象。词汇方面,北片区有些词语说法与南片区不同,如“肚子”叫“腹肚”,“小孩”叫“傀儡”,“饿”叫“饥”kuj,“生孩子”叫“生囝”或“饲囝”,“种猪”叫“猪狮”等。

语法方面,北片区有些地方句子架构特殊,如寿宁话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寿宁话、柘荣话把“再吃一碗”说成“食碗凑”或“食碗添”,福安话把“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斗笠”叫“笠斗”,“前头”叫“头前”等。福安话语音浊重,语调偏硬;福鼎话轻清、绵软。

同时,境内有一些地方形成区外方言岛。蕉城区飞鸾镇的碗窑和礁头村(共3000多人)讲闽南话;霞浦县的三沙镇和水门、牙城两个乡镇的部分村庄,以及下浒、柏洋、长春等乡镇的少数村庄(共约7万多人)讲闽南话;福鼎市的沙埕、前岐、店下、白琳、点头、贯岭、箭山、叠石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共13万多人)讲闽南话;还有柘荣县的乍洋乡和东源乡的少数村庄(约500多人)也讲闽南话。

全地区约有21万多人讲闽南话。闽南话是宁德境内第三大方言。

还有少数地区形成汀州话(客家话)方言岛和莆仙话方言岛。古田县风都镇的后溪、珠洋两个村(约5000人)讲客家话,霞浦县柏洋乡利埕村福鼎楼自然村300多人)讲客家话,柘荣县城郊倒龙山村(100多人)讲客家话。

此外,福安市社口镇首笕村、福鼎市溪镇赤溪村和点头镇观洋村以及寿宁县西南部边境个别自然村讲客家话。霞浦县溪南镇岱屿村(100多人)讲莆仙话;福安市下白石部分村庄(400多人)讲莆仙话;福鼎市沙坦镇澳腰等村庄(数百人)讲莆仙话。

闽东方言南片的福州话在境内少数地方形成方言岛。福鼎市秦屿镇(1.5万多人)全讲福州话;霞浦县的海岛乡和柏洋乡的北岐村、长春镇的计米村(共1.4万多人)讲福州活。

由於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一些县的边界村庄讲邻县方言。屏南县西北部岭下乡的富竹、上楼、东峰、上梨洋、葛畲等村因与闽北的建瓯市毗邻而讲属于闽北方言系统的建瓯话,周宁县的西北部与政和县接壤的泗桥乡的赤岩、洋尾、洋尾弄、吴厝坑、吴厝坪和纯池镇的前溪等村庄讲属于闽北方言系统的政和话;霞浦县的东冲半岛与罗源县的鉴江镇隔海相望,该县北壁乡的东冲、上岐、下岐个村讲罗源话。

线狮:又称抽狮,源于清代,流行于宁德霍童和福鼎管阳、沙埕一带。表演时,将20公斤重狮头、身、尾、足系上绳子,挂在特制的车架上,由七人拉绳操作,把“死狮”抽成“活狮”。

主要套路在缘柱、出洞、钻穴、登山、下岭、飞岩等。霍童线狮有“雌、雄狮”和“母、子狮”。

主要动作有:坐立、蹲卧、搔首、舐毛、伸足、偎依、追逐、逗引、顾盼、亲昵、抢球、啃球、传球、失球、叭球等。线狮在大锣大鼓伴奏下,反扑跳跃,回旋翻滚,怒吼威震,形象逼真。

纸札:纸札属于灯技艺术。

宁德洋中把“纸札”踩街活动称为“迎灯”。纸札融木偶、竹札、木雕、彩灯、绘画、缝纫、灯光为一体,应用物理原理制作成“机关”,景物立感巧妙,水火逼真,人物活动栩栩如生。

纸札源于明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8)洋中周缮已擅长“游情六艺”。

近、现代“纸札”更放异彩。民国二十四年当地有举办大型“迎灯”活动。

民国三十六年,由周元夫、周良忽、周昌需、刘淑培等数十人,用两个月时间,精心制作五架纸札。每架四套人物场景,其题材有取之“三国演义”的“凤仪亭”、“水淹七军”以及民间传说“观音收红孩儿”、“王祥卧冰”等数十个故事情节。

尤其周元夫创作的“凤仪亭”被誉为“西村第一灯”。五十年代后,洋中仍有“纸札”活动,1969年至1979年,又创作过“蝶恋花”、“闪金星”等六架“纸札”,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大型踩街活动。

铁技:又称台阁。明崇祯年间(1628——1644)有迎春妆台阁的记载,至今仍流行于宁德、屏南、寿宁、福安等县。

“铁技”是以锻铁、铁条、钢管为骨架,将儿童扮作传统戏剧人物或神话人物,按故事情节安放在特制的铁架上。有立于剑稍,有卧于树枝,有悬于半空,有驾雾腾云。

技艺巧妙、隐蔽、惊险、令人心悬。大型“铁技”由数人抬扛(今已用车),小型由一人顶在肩上,乐队伴奏,沿街游行。

民国年间,宁德城关、屏南双溪时有“铁技”活动。五十年代也时有活动。

我们家乡,节日气息十分浓烈。不管是春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节,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内外的祭祀活动。家里,要给自家祖宗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坟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坟上去祭祀,都表示对去世的长辈的哀思,还要祈祷祖宗对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们镇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跳花灯和舞狮子。特别是舞龙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正月十三是我镇的赶集日,镇政府专门设置奖项,让几十条龙龙凤呈祥,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关于龙灯,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新婚夫妇若是出钱买下“龙宝”放置家中,来年准能生下一个胖小子。你说神不神?

花灯,现在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一定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清明节了。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这一天,可以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下午七点左右。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现在,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特别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页面连接:http://www.nskyin.com/view_0_bkkb8/1188nzob.html

笔趣阁5200 棉花糖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趣小说战神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