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蒙古旗人分为陈蒙古八旗姓氏和巴尔虎旗蒙古姓氏

陈蒙古八旗,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帝派蒙古八旗官兵随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官兵驻防凤凰城,在叆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屯垦。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有鄂,陈,康,苏,戴,卜,白,常,巴,谢,何,吴,石,艾,张,王,李,马等姓氏。

李雅拉氏(李氏)

取首音“李”为姓,岫岩的哈达碑乡李氏,隶镶红旗蒙古。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奇风岭驻防,今散居于岫岩的汤池,凤城的赛马等地。

汉军旗人有盛京旗籍和凤城旗籍之分。

盛京旗籍有:王氏,教氏,管氏,李氏,顾氏,卢氏,曾氏,黄氏,扈氏,门氏,阎氏,艾氏等姓氏。凤城旗籍有:夏氏,安氏,门氏等姓氏。另有清初驻凤城壮丁,原是福建人,因为平定“三藩之乱”有功,被编入八旗。四名马夫,也分别编入正黄旗汉军(姜氏),正红旗汉军(赵氏),正蓝旗汉军(傅氏),正白旗汉军(曹氏)。还有台丁,站丁原来是云南人,平定吴三桂时被俘虏,解至盛京兵部拔驻柳边条和驿站做苦工。台丁挖边壕,站丁递送公文,其姓氏有:吴氏,李氏,王氏,刘氏,宫氏,宋氏等姓氏。

满族饮食品种繁多,风味独特

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蔷蒿、蒙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廉、漳、豹、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满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东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据说狗救过满族始祖的命,所以满族人对狗有特殊的感情。

主食

日常饮食

满族人过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晌午吃用黄米或高梁等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多用小米、高粱、玉米。副食有各种蔬菜。

主食品种丰富,有停悸、煮悸博(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治略、豆擦糕、酸汤子等。好吃粘食和甜味食品。下边简介几种有代表性的主食:

小肉饭,又称扬子饭,是传统食品。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起焖制。如果多放些水,则成鞋子粥。

主食最大特点是“粘”。早自清代,满族人就喜欢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饥饿、便于游猎和远途征战携带之利。今河北各地满族家庭,普遍喜欢用粘米面做饽饽、凉糕、切糕、炸糕等食品。

樟椤叶饼: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夏季喜欢用粘米面做“樟椤叶饼”。方法是把粘面和好摊在楞叶上,中间放馅,合上后蒸熟,其味清香。

龙虎斗: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炯的饭。因“斗”与“豆”谐音,大米、林米喻之龙虎,故又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满族人喜欢吃粘食,饽饽是满族人祭祀中必备祭品。因为它便于携带并且经俄。八旗兵打仗,用它做军粮。它至今仍是满族人待客的最好主食。因季节不同做法有别,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豆面饽饽,是将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同时将黄豆炒熟磨面,饽饽蘸豆面,呈金黄色,又粘又香。苏叶饽饽,是将粘高粱米用水浸泡磨面,将小豆煮烂成豆沙,包人苏叶中蒸成。苏叶为农家所种,味清香。粘糕饽饽,也是将大黄米、小黄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内可夹小豆泥,食用时蘸糖或油煎。

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肥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吃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吃的是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粉条。吃饭时,把做好的菜连锅端上,将饭桌中间可自动开合的圆板拿下,锅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对准锅底加热。有的人家备有宽沿大火盆,将莱锅坐在支起来的铁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锅嘟嘟作响,众人盘膝围坐,从锅中直接夹菜,面前放一酱碟(放在火盆沿上)用来调味。

节日饮食

逢节庆日,满族人都吃饺子,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满式糕点独具风味。如“萨其玛”就是至今仍受人们欢迎的糕点之一。

小饽饽:多在冬季以粘米面制作。饽饽小如鸡蛋,一做几缸几篓,蒸熟后放冷屋冻上,随吃随热。

荷叶饼:易县西陵满族乡满族家庭有农历二月吃“荷叶饼”的习惯。荷叶饼用白面做,为扁圆形,里面放香油、盐,熟后掰开成两片(有一面连在一起)、裹鸡蛋、肉片、芥菜等,卷成荷叶形,即可食用。荷叶饼在长城以北和遵化县东陵叫“春饼”,其做法与西陵大体相同。

副食

火锅:以酸菜、粉条、蘑茹、猪肉或其它禽兽之肉做的“火锅”,是满族传统的饮食风味。自清代以来,一直传承不衰。

血肠:满族喜吃猪肉。逢年节杀猪时,都要请客,名曰“吃血肠”。猪血兑上温水放上调料,灌到猪肠里,煮熟即可食用,名为“血肠”。

鹿尾(yer):易县西陵满族乡忠义村、龙里华村、泰和庄村居住的满族,还有一种叫“鹿尾”的特殊食品。其做法是将猪肝切成泥,用煮肉汤加东北大松籽、姜汁、香油、麻酱、鸡蛋等原料调成糊状,灌到猪大肠里,煮熟后即可食用。待客时切成手指厚小块,放到碟里,每碟八块。吃时必剩两块,否则为不敬。

樽(dun)菜:选细嫩白菜心,用线绳捆成拇指粗,捆一节切一节,长约二寸,用开水焯后,摆放好,用小米米汤浇在上面,放酸为止。吃时用水洗净,放入盘内,撒上白糖后食用。其味酸甜可口,又脆又香。

“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腻,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糕点。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满族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据说云南特产食品火腿月饼和“萨其玛”,就是由满族人开办的全番楼首先生产的萨其玛: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用面粉、大油、白糖、鲜蛋、麻仁、桂花、果料等制成,色泽金黄,绵软香甜,软硬适度。具有百年历史的保定四美斋糕点铺制作的“萨其玛”,至今盛名不衰。

大八件:易县“大八件”糕点,每种上面都打有红戳。大八件为:萨其玛、馓子、大饽饽、双麻、福寿糕、蜜食、扒拉饼、蓼化。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旗袍: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页面连接:http://www.nskyin.com/view_0_bkkb8/1188nz88.html

笔趣阁5200 棉花糖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123读书网烟雨红尘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